“没有新增固定资产抵押,差点耽误了生产旺季。”9月22日,宁夏宝瑞隆石化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晓秋介绍,公司今年生产高峰时急需周转资金,却因土地、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已全部抵押而陷入困境。恰在此时,银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水权质押融资担保”业务,激活水资源金融属性,为企业量身定制3000万元贷款方案,实现“水资源”向“水资产”的转化。
今年以来,银川市以“多权组合质押贷”“未来收益权质押贷”金融创新举措为抓手,持续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源头活水。1月至7月,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121.29亿元,同比增长6.01%,占全区新增企业贷款的69.03%。
“从水权、知识产权到特许经营权,我们正打破传统抵押物的局限,让企业无形资产活起来。”银川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挖掘土地权、用水权、山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六权”价值,推出“水权质押贷”“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质押贷”等特色产品,累计帮助近百家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
宁夏永澳源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奶牛存栏量3300余头的养殖企业,因饲草料储备急需资金,灵武农村商业银行以“用水权质押”为其授信100万元,让“沉睡”的用水权变成“流动资本”。而宁夏新阜特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则通过西部(银川)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质押”模式,获得400万元融资,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为推动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倾斜,银川市从机制创新、产品研发、风险分担等维度构建支撑体系。银川市阅海湾基金小镇成功挂牌,“银川阅海湾科创产业母基金”“阅海湾人才专项基金”加快组建,银川新型工业化引导基金、奶产业稳定发展担保基金等相继落地,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持续放大。
与此同时,银川市委金融办督导市属国企银川中小担保公司在市辖三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县区全覆盖,并探索建立“政银担保”多方联动风险分担模式,明确各方分担比例与流程,优化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将绿色信贷业绩与财政资金竞争性存储挂钩,引导金融机构敢贷、愿贷。
针对资源要素质押价值低、处置难等突出问题,银川市委金融办明确5项攻坚举措,建立资源要素权益收储处置机制,联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明确收储范围、定价机制和资金来源,为金融机构提供托底保障。在严格风险管控和权属清晰的前提下,率先在特定领域和区域试点推广基于纯“六权”权属证明的质押贷款,减少对额外担保的依赖。优化质押登记服务,实现“快审快登快贷”。鼓励开发融合型产品,满足多元融资需求。
“我们将细化落实措施,建立常态化会商和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争取更多总部资源倾斜。”银川市委金融办负责人表示,银川市将以打造赋能全区、服务毗邻、策源西北的区域科技和金融中心为着力点,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让更多沉睡资产转化为小微企业发展的活资本,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注入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