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沃野

发表时间: 2025年07月29日 编辑录入: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网


八闽大地,“八山一水一分田”,层峦叠翠与蜿蜒海岸线勾勒出独特的生态画卷。作为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福建森林覆盖率冠绝全国,乡村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与产业潜能。然而,山海阻隔、发展不均衡的挑战犹存。打通资源变资本的通道,破解乡村产业融资瓶颈,金融支持的精准灌溉正成为激活这片沃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

近日,福建省政协召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专题协商会。会上,政协委员、农业企业代表、金融机构负责同志与省直有关部门聚焦如何引活水入沃野展开协商交流。

精准链通产业脉动

福建目前已创建20个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其中5个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特色产业集群“精准画像”制定金融支持方案,是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助力“小特产”形成“大集群”,升级为“大产业”的重要支撑。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政策倾斜先行。福建出台《福建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五大专项行动的通知》《深耕“土特产”贷动大“闽”生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金融支持福建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4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超1.8万亿元,其中,向十大乡村特色产业投放贷款余额2237.79亿元(不含厦门);112个地方特色农险产品共提供风险保障3532.02亿元(不含厦门);全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为13.99万户(次)“三农”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总额307.71亿元。

创新服务与产品升级

福建省通过服务模式与金融产品双线创新,显著提升乡村振兴金融供给质效。在服务模式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会同农业、财政等部门完善“乡村振兴贷”模式,将3.8万家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企业名单池,已累计发放贷款超百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持续推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截至2025年3月末,已评定金融信用村3667个、信用乡镇119个、信用县3个,派驻乡村振兴金融助理员6361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推动银行将地理标志商标、海域租赁权、农机设施等12类农村产权要素纳入抵押物范围,激活“沉睡资产”。

金融产品创新同步突破。针对茶叶全产业链,金融机构推出“茶园信息贷”“茶青流水贷”“三茶·文旅贷”“白茶仓单质押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配套“茶叶种植低温指数保险”“特色农作物强降水指数保险”,实现从种植到茶文旅的闭环支持;在畜禽产业,创新推出“智慧畜牧贷”,通过物联网与AI技术破解活禽资产监管、贷后管控等难题;再如,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2017年推出的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低门槛的“惠农e贷”表现尤为亮眼:截至2025年3月,贷款余额达932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比42.7%,覆盖90余个特色农产品,平均利率3.65%、不良率低于1%,该模式获全国推广。

闽金云桥助力数治增信

通过金融科技平台建设强化农村融资增信能力,是福建破解乡村振兴资金瓶颈的一大特色。在数据治理方面,依托“金服云”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集成信息汇集、银企对接、政策解读等六大功能,目前入驻金融机构276家,上线金融产品1148款;福建省农信联社开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及经营主体信用评价系统,已归集全省1.55万个村居、3.59万条资源信息。

农村产权要素盘活取得关键突破。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在福鼎市搭建全省首个生产要素流转融资服务平台,涵盖农业生产设施等各类要素,截至2025年3月末,在架金融产品256个,通过生产要素累计融资15.76万笔,金额200.12亿元。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搭建的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2024年完成交易4968宗,金额41.48亿元。三明沙县创新“互联网+交易鉴证+他项权证”林权融资链条,实现林票、碳汇等生态资源转化。

协商会对下一步福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进一步建议,着力深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在政策、产品、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强人才交流机制,培育一批懂农业、懂金融、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完善风险缓释措施,从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等方面,解决金融机构后顾之忧;着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全省统一的涉农信用信息平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市场等方式,盘活数据资源和农村要素价值,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堵点。


主办: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工作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

地址:自治区人民政府院内东配楼305室(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36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43 宁ICP备13001332号-4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