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深化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见成效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陕西省聚焦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归集共享、深化信用应用、优化信用环境等举措,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截至2024年12月末,全省累计评定信用农户63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覆盖率达100%,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782.7亿元。
强化系统建设。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召开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总结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总结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在延安、宝鸡、汉中等地建成10个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其中省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涉农金融产品、政策及运营成效的专区化展示。秦农银行成立西安市农户信用等级评价系统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80万农户信息采集工作,涵盖家庭基本情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160余项内容,完成数据归集、评级及统计全流程管理。陕西省农信联社制定《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三年规划》,指导全省农合机构实现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全覆盖”、授信“能授尽授”。农业银行出台《全面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明确“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标准。
深化信息共享。陕西省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归集811万条涉农信用信息,2024年新增归集402万条信息,新增查询1.04万次,归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20.7万个,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建设银行创新搭建“裕农产业平台”,覆盖乳制品、畜禽肉类、蔬菜、水果等17个特色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主体提供商贸、物流、资金一体化服务。农业银行开发“党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户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标识、采集、画像等六大功能,强化信用村信用户建设的信息技术支撑。陕西省农信联社依托342个指标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日均处理交易5000笔,应用于风险评估、差异化定价等场景;联合开展适合农村特点、形式多样的金融基础知识、信用知识宣传和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截至2024年末,累计创建信用村镇8028个,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8万户,信用评定农户632万户。
拓展应用场景。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积极推动省内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户”“信用村”实施贷款额度提升、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等激励政策。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推出“陕链云贷”,累计为阳晨、石羊等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发放贷款1.62亿元;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通过“种植e贷”在产业聚集区开展整村授信,首批发放贷款近300万元;西安银行创新“富平金柿贷”专项支持柿子产业发展;邮储银行上线“极速贷信用户”“产业贷”等产品;陕西省农信联社开发“e农贷”“秦e贷”等产品。截至2024年末,陕西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430.2亿元。同时,省内金融机构进一步健全协同机制,与100个县区党委、14888个村组党支部签订合作协议,组建“金融联络员、协办员、服务员”三支队伍,形成基层金融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