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牡蛎撬动“金生意” 金融创新推动碳汇向碳资产跃迁

发表时间: 2024年01月30日 编辑录入: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的深澳镇乌岩头,放眼望去,只见一片浮在海面上的小木屋,它们不是构建在泥土之上。渔民们把粗木排绑上大泡沫球,让小木屋得以浮在海面上,连接成网状的“陆地”。

在南澳县的海上牧场,这样的鱼排星罗棋布。成片彩色透明浮球整齐排列在海面上,远望如“彩虹带”,浮球方阵内,船只往返穿梭,“彩虹海”因此而得名。

《金融时报》记者就是在这样的鱼排上和渔民柯少伟聊天的。常年出海的他皮肤已晒成古铜色,站在船头,弯腰从水里捞出一条绳,用刀轻轻割了一串牡蛎,热情地“推销”着,“在海上,我们都是用水冲一下,就直接吃(牡蛎)的。”

记者此行就是为了这些牡蛎而来。罕为人知的是,这些小小的牡蛎竟然能固碳(二氧化碳)。基于这个“冷知识”,金融又是如何创新,帮助为“钱”发愁的渔民解决燃眉之急的?

 海漂生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柯少伟家以前做过山上的生意,七八年前,因为养殖业生意不错,便转了行。记者眼前的这片海域约有1200亩,都是柯少伟家的生意。“我们一大家子都在从事海产养殖行业,这片海域由舅舅(陈凯南)、叔叔、伯伯等整个家族的人共同经营打理。”柯少伟告诉记者。

渔民的一天几乎都漂在鱼排上,主要工作就是给鱿鱼和鲍鱼喂饲料,为鲍鱼种植龙须菜,看看牡蛎的生长情况。“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出海,去码头拉鱼苗和大鱼鱼饵……中午就热热早上带过来的饭菜凑合一下,一般到下午四五点才回去。有时候夜里还会住在鱼排上。”柯少伟说,“夜里路过的大船偶尔会撞到鱼排。更多的时候是为了防范大风大雨,第一时间要找绳子加固鱼排,这些都必须有人盯着。”

在鱼排上的体验就是“漂着”。在一个冬日上午,记者登上了鱼排,感受着脚底下广阔的海域,耳朵贴着听,可以听见扑通扑通的声音。海浪涌过来,整片鱼排就上下摇摆。

“我们最怕刮风。”柯少伟对记者说,“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有时候在海上捕捞遇到台风突袭,大家在船上就拼命摇,想靠岸。”

南澳县这片海域属于内海湾,对渔民来说“大风天少,比较友好”,但前几年的一次六七级的西南风仍让大家记忆犹新。“那时候浪头很高,至少有一米多,船跟着颠簸,鱼排也会大幅晃动,这时候第一时间就要返航。”一位渔民告诉记者。

最忙的日子往往在春节前后。这时候的水温比较适合养殖。“26摄氏度以上、28摄氏度以下,正适合鱼苗生长。”柯少伟如数家珍介绍起自己养殖的宝贝们,“除了养牡蛎,我还养鮸鱼、鲍鱼。牡蛎的成长周期是9个月到一年,鲍鱼的成长周期是一年半,石斑鱼的成长周期是一年半,有的鱼要3年。”

固碳“大户”

在柯少伟看来,最好养殖的是牡蛎。“鲍鱼要吃龙须菜,我们得自己种植。牡蛎很好养,不用投食。只要用绳子串起一堆石头块,放在水里后,牡蛎在水里面会呈现半开口状态,可以自己过滤海水,而水中的微生物自然成为牡蛎的食物。”他向记者介绍说,为了防止牡蛎接触到地面上的泥沙,他们只把牡蛎养殖在水的最上层,这样养出来的牡蛎比较干净,比较脆,没有污染。

做养殖,缺钱是常态。“平常我们经常购买苗种、饲料,鱿鱼和鲍鱼每天都需要喂饲料,在养成之前每天都得花钱。有时候遇到灾害,还得及时补饲料。”在柯少伟看来,除了大风,赤潮等灾害也是一大威胁。“2022年我们刚放了鱼苗,一次赤潮让整片海域都受到了影响,每家每户起码损失一半以上。”他感慨道,“要是有金融支持就好了。”

让柯少伟感到意外的是,平常最省心的牡蛎竟然帮忙“贷到了钱”。《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就在他们急需资金买鱼苗之时,工商银行汕头分行为陈凯南发放了一笔50万元的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

“2022年9月,我行通过对农户养殖的约80亩牡蛎可形成的碳汇量进行核算评估,参考市场价格将其预计可实现的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为企业办理融资,为陈凯南发放了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工商银行汕头分行普惠部总经理陈锦波告诉记者。

牡蛎能固碳?当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就连金融机构的人也感慨“没想到”。“我们也是有一次在和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的交流中,才了解到牡蛎能固碳。后来,当我们了解到有养殖户需要资金周转,又苦于没有房产抵押时,就主动营销对接了。”陈锦波告诉记者。

对于牡蛎等贝壳类生物的固碳效果,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贝类增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志刚向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的形成需要吸收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他补充道,贝类移出水体之后,肌肉组织中的碳经过食用会循环回到大气中,但由其产生的碳排放相比于贝壳的碳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估算,牡蛎厚重的贝壳占其体重的85%以上,95%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钙,每亩牡蛎每年固碳约1.54吨,固碳潜力大。

碳汇掘金

对于上述生态碳汇金融产品创新,业内人士充满期待。“过去我们一直在探索生态效益价值化,加快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但常常苦于没有很好的抓手,而生态碳汇就是一个好抓手。”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主要负责人如是评价。他表示:“过去做生态效益评估,评估完成后由于没有需求和价格,无法作为抵质押物在银行办理融资,但碳汇有价格,生态碳汇不仅是碳汇,其背后隐藏的是各种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把生态碳汇作为一个抓手,推动生态效益价值化和生态产品的价值化,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形式。”

不过,要把这个创新业务推广开来仍有诸多关卡。记者了解到,目前,近海贝类虽然具有固碳功能,但在2022年时还未纳入碳汇,预估值无法变现(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将海洋碳汇定义为“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生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本次工商银行的产品创新是考虑到其存在远期收益,以海洋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帮助养殖户获取金融支持。

“这个业务落地大概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陈锦波告诉记者,主要的难点是碳汇价值的评估认定工作,“因为碳汇不像我们房子一样可以很容易评估它的价值,所以我们当时也请了第三方机构为我们进行专业的检验、测算和评估,给我行出具专业评估报告。”

“由于少先例、少标准,这项业务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陈锦波坦言,为了做好相关工作,该行多次向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咨询相关政策,了解如何办理质押登记手续等,同时也向广业检测集团请教评估逻辑、预期收益权实现的路径流程等。

“目前,围绕碳汇的金融产品创新大多处于初试水阶段。”广业检测碳中和事业部部长、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王江告诉记者,从碳汇到碳资产,存在标准不明、核算困难和价值波动风险等多重障碍。

这些挑战并非只局限于牡蛎相关的海洋碳汇。相对更成熟的林业碳汇在制度与标准层面更加完善,但在落地、推广层面也遇到了难题。“很多林地面临产权挑战。各家各户的地犬牙交错,确权并不容易。”有林业方面专家告诉记者,此外,还要通过核算解决“生态价值怎么算”、评估解决“价格怎么定”、交易机制解决“资产怎么流动”等多个问题。

“摸清家底后还需要一套市场公认的标准。”王江向记者介绍,由于碳汇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项目缺乏权威的核算方法支持,而其他项目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方法和标准。为确保测算和评估结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核算评估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此外,如何获得有效的数据、监测和验证手段至关重要。“在某些地区或领域,可能缺乏有效监测、验证经验和机制,增加了测算和评估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严谨的检测和监测计划,并依靠经验丰富的团队来进行监测和验证。”王江补充说。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除了技术手段,还有额外的风险需要纳入考量范围。作为一种抵押物,碳汇产品的价值评估和波动影响较大。“自然灾害、疾病、火灾等环境因素可能对碳汇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碳汇的可持续性与价值。这些风险需要通过建立监测和警报系统以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应对。”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受政策法规、投资者预期和市场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碳汇资产的价值有可能出现明显波动,相应地也存在价格风险。

“尽管艰难,但各地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很高,很多问题正在不断推动解决。”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研究部门负责人表示,除了上述海洋碳汇质押贷款,当地农行、罗定农商行、雷州惠民村镇银行、廉江农商行联合广业检验检测集团公司先后创新推出草地、竹林、林下种植中药材、红橙林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产品,丰顺农商行和新丰农商行探索出“传统抵押+碳汇增信”融资等模式,这些都是围绕生态碳汇领域的金融创新。

“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将持续指导和支持广东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深入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创新‘生态碳汇抵质押’等方式,推动更多生态碳汇抵质押类贷款落地。”前述负责人表示,该类贷款的受益主体多为普惠客户,贷款品种多为普惠贷款,不仅帮助市场主体盘活碳资产、提升融资便利性,获得政府、企业和农户的认可和好评,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支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突破。



主办: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工作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

地址:自治区人民政府院内东配楼304、305室(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解放西街36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400000043 宁ICP备130013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