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一高楼”焕新记
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房地产领域不良资产盘活处置与风险化解
2022年6月,青岛香港中路上的一幢约65层高、可360度观海的蓝灰色大楼在封顶9年后迎来了复工。这座曾经被称为“Q1青岛财富中心”的当地“第一高楼”,经历债务违约、法拍流拍、资产重整后,如今甩掉了历史包袱,即将竣工验收。
不久前,当《金融时报》记者踏入这幢大楼内部的工地时,建筑材料整齐码放在楼前空地中央,多名施工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对大楼进行落地窗安装、电梯调试等工作,内部装修有条不紊推进。
让这幢烂尾大楼焕发新生的,是当地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盘活这样一幢问题复杂的大楼十分不易,协同项目各方、分析市场变化、确定重整方案、解决关键问题、推动楼盘复工、完成交付运营……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是当地的一家AMC公司——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金融资产”)。
“山东金融资产将成立的房地产重整基金作为项目重整盘活运营主体,直接或间接归拢理顺项目关联债权超40亿元,切断关联担保传染链条,保障单体项目司法拍卖顺利推进。”山东金融资产副总经理王嵘涛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城市“疮疤”:问题复杂的“刀片楼”
高达241.85米、矗立在核心地段的“Q1青岛财富中心”,对于很多青岛居民来说并不陌生,因其独特的扇形结构外形也被当地人称为“刀片楼”。从2009年项目建设开始,这幢大楼经历了开工、停工、复工……2013年封顶、又在封顶后的2017年再次停摆,并长期陷入停工状态。
10余年来,大楼建设一波三折、隐藏的问题也极为复杂。开发商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导致资金链断裂,涉及多达23轮司法查封,项目关联风险很高,因此就这样搁置了数年。
“不仅是我们,老百姓也一直十分关注这幢大楼的进展。”王嵘涛说。
“我在香港中路附近的写字楼工作,每次开车路过这个大楼都在想它什么时候可以建完。” 在青岛工作的李捷对《金融时报》记者感慨道,“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0多年。”
去年,这个项目终于迎来了重建的曙光。2022年初,青岛市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多个领域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而解决长期“烂尾”项目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背景下,青岛市南区专门成立服务专班,帮助推进Q1项目的复建。随着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建筑专家等各方参与进来,这幢困扰城市发展建设的高楼最终得以盘活重生,也有了新的“身份”。
根据青岛市政府的筹划和定位,Q1项目建成后将作为青岛涉外法务中心驻地投入运营,定位为立足青岛、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法律服务业聚集区,是城市发展新战略、新产业、新项目、新楼宇的一体化集中展示。
然而,如何盘活问题资产?债权、债务如何处理?如何防止项目关联金融风险传播扩散?法律关系如何梳理?后续以何种方式开发运营?
对于房地产领域不良资产的盘活处置与风险化解,首先就是要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路径,这背后离不开资产管理公司的助力。作为地方最大的AMC,山东金融资产担起了寻找路径、解决问题、盘活不良资产的社会重任。
有效盘活:剥离与处置
“山东金融资产联合地方政府对接项目债权人,密切沟通掌握核心诉求,结合市场形势统筹规划设计重整盘活方案,立足通过推动项目复工、交付运营、提升价值来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王嵘涛介绍说。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Q1项目采用了司法拍卖净化剥离核心基础资产的处置思路。
对于为什么要采用这一方式,王嵘涛表示,一方面,考虑到原开发商违约债务较多,面临大量诉讼案件,为了避免项目盘活受到波及;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后续引进投资方开发运营扫清障碍。
今年4月,“Q1青岛财富中心”以约13.54亿元的起拍价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进行公开拍卖,但最终流拍,引发大众关注。
据悉,在法拍流拍后,山东金融资产办理了抵债资产过户,实现Q1项目资产与原开发商风险隔离。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属地优势,依托基金化运作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山东金融资产通过在山东省内10个地市布局11家合资公司构建了区域金融风险防控网络体系,参与化解区域担保圈风险实现破圈解链,开展问题“僵尸”楼盘救助,探索问题资产盘活路径。
“我们依托不良资产收购,积极介入烂尾楼盘救助,对关联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梳理剖析,分类施策破解核心症结,利用司法重整摆脱债务负担,引进专业运营商盘活问题资产,以实际行动助力‘保交楼’工作开展,通过提升资产价值化解经济社会问题矛盾。”王嵘涛表示。
救助问题楼盘是山东金融资产作为地方AMC发挥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主体责任的重要职能之一。据了解,山东金融资产还积极参与化解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参与了恒丰银行改革重组等案例。数据显示,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山东金融资产已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超过3600亿元,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过2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