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区域特色普惠金融的建议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为例
摘要:
“田东模式”的基本内涵在于,瞄准农村金融服务“四缺”难题,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作用,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田东县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田东模式”的“六大体系”,即组织体系、信用体系、支付体系、保险体系、抵押担保体系和村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
发展普惠金融,既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的落脚点,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是全国最早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之一,自2008年开始以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在“老、少、边、穷”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着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银行放贷难、农村支付难、农产品保险难”等农村金融服务难题,打造普惠金融的“田东模式”,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田东县是知名革命老区,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广西西部,地处右江盆地腹地,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辖9镇1乡167个行政村,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97万亩,总人口43万人。2008年,田东成为全国县一级最早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开启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破冰之旅”。
田东金融改革的主要工作措施
相比城市金融而言,过去田东县的农村金融面临“更缺服务、更缺资本、更缺信用、更缺支持”的困境。“更缺服务”是指农村金融网点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稀缺、金融人才匮乏,农民无法获得与城市同等水平的金融服务;“更缺资本”是指农村产权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农民的资产都固化在住房及土地上,无法资本化,农户个体经营或合作经营由于缺少抵押和担保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更缺信用”是指分散的农户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等级低,助农担保体系不完善,无法提供助农增信服务;“更缺支持”是指缺少完整、系统、可持续的政策引导,农村金融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匮乏,这四点造成了城市和农村金融服务二元结构现象。
“田东模式”的基本内涵在于,瞄准农村金融服务“四缺”难题,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作用,更好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田东模式”的“六大体系”,即组织体系、信用体系、支付体系、保险体系、抵押担保体系和村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
针对田东县农村金融“更缺服务”的难题,以“农金村办”为核心,建立农村金融普惠机制。在全县167个行政村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室”。“三农金融服务室”采用招标模式,每个行政村选取一家银行进行布点。这些金融便民服务点可以提供小额取款、信用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贷后催收、保险等服务,发挥着金融机构和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一站式”金融服务。
针对田东县农村金融“更缺资本”的难题,建立农村产权体系,促进农村沉淀资产的资本化。田东县抓住承担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有利时机,成立了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农村产权确权和颁证工作,完成全县农村集体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产权的确权工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等确权颁证工作全面推进,各项产权权属更加明晰;推进农村集体“清产核资”,累计产权交易额10.94亿元;土地经营权流转鉴证12.08万亩;产权抵押贷款8.15亿元。
针对田东县农村金融“更缺信用”的难题,以信用建设为核心,打造农村金融改革“升级版”。田东县运用云数据思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发了“金色乡村”APP,主要整合几个方面的数据。一是政府涉农户数据。通过建设信用体系大数据,实现农户人口、存取款、产权交易、公安、工商、税务、购物、旅行、消费等资源信息共享整合并定期更新;二是农户生产生活数据,依托各乡镇行政力量和“三农金融服务室”,采集与农户生产经营和个人财务状况有关的信息,经村镇两级审核后录入APP;三是财政惠农补贴数据,开展信息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和应用。最后,综合上述数据建立模型对农户进行评分,与各银行信贷投放要求进行衔接,农户可以通过“金色乡村”APP申请五万元以内的信用贷款,实现“一键放贷”。
针对田东县农村金融“更缺支持”的难题,加大投入与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田东县加大了农村金融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在乡镇和村屯布放ATM、POS机及自助服务终端,解决了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不足的问题;同时,推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采取县级财政出资设立奖补基金,对银行贷款损失给予一定补偿。
对其他农村地区开展普惠金融实践的建议
一是农村金融改革要在地方党委领导下,政府主动发力,坚持市场化原则,形成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格局。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收益低,商业性金融机构大多不愿介入。田东县注重发挥政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在“六大体系”建设中,信用体系、村级服务体系、助农担保体系是在政府主导和积极推动下建立的,而在组织体系、支付结算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建设中,都体现了政府的支持。田东建立起以各类金融机构主体、财税农业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支撑,金融监管部门为保障,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多方协同的格局,通过建立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保、银担合作平台,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双向不足问题。田东实践证明,农村金融改革如果只是等靠要中央给政策给项目给资金是行不通的,是推不动的。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积极创新探索,地方党委、政府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是大有可为的。
二是农村金融改革要着眼于解决农村金融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田东县不是简单地给予倾斜性信贷支持政策,其推动建立“六大体系”的改革举措,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双方,解决的是金融机构贷给谁、贷得出、收得回的问题,解决的是农民找谁贷、怎么贷、用得好、还得上的问题,解决的是如何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双重作用的问题,解决的是农村金融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对称的问题,这些都是束缚农村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三是农村金融改革需要融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田东县注重将农村金融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通过增强对新型经营主体信贷投入、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力度等方式,不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四是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激发金融机构支农内生动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一方面,通过信用评级降低银行贷前调查成本,利用“三农金融服务室”降低银行贷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推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县域金融机构在加大支农力度的同时盈利水平也大幅提升,2020年田东县金融机构利润总额达到4亿多元,比改革前的2008年增长了3倍多。
五是农村金融改革要兼顾促发展与防风险并重。田东县注重处理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通过设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着力做好风险识别、监测、评估、预警和控制工作,维护县域农村金融稳定。
(作者:龙捷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派驻田东县挂职干部;陈杨 任职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管理部)